校园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武晓霞
(大连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教研室主任、教授)
大连艺术学院以原创思政剧目为载体,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格局。作为思政铸魂主体力量的思政课教师,有必要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精神,围绕“十年十部大剧”,综合思考原创剧目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之间缘何融入、融入现状以及创新路径,这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立德树人中心任务赋予学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一、校园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缘起
十年磨一剑。学校用十年光阴精心打磨、上演十部荡气回肠、启迪心灵的思政大剧,这是学校作为艺术院校履行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等高校职能的具体体现。将校园原创剧目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仅符合上级要求,又有助于发挥优质校本资源作用,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的必然选择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此筹谋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格局。在学校中落实此方案,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规律,要以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集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领域鲜活思政教育素材,构建起纵向贯穿大学全学段、横向贯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全时空思政课。概言之,大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引导就在哪里。对学校学子而言,徜徉在校园,漫步在梧桐大道、追梦大道,处处都是育人场域。对于剧目中的参演学生而言,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有其精神价值。当然,还有成百上千在幕后工作的学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学校“大思政课”即原创剧目的优质资源,这是运用好校内课外思政课资源的具体体现,是思政课堂与学校小课堂实现双向互动的必然选择。
(二)发挥学校原创剧目的最大育人效果
学校十部原创剧目为清唱剧《汤若望》《樱之魂》、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音乐剧《追梦·青春》《信念·青春》、舞台剧《梦想·青春》、纪实舞台剧《拥抱·青春》、大型舞台思政剧《辽宁之歌》《光荣·梦想》,涉及中外交流、和平发展、“一带一路”、中国梦、百年党史、疫情防控、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等宏大内容,都是思政主题。其中,《追梦•青春》和《信念·青春》《拥抱·青春》等原创剧目通过舞台演出、网络直播、电视重播等创造了辽宁省教育系统1000余万人在线观看思政剧目的盛况。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学校斥巨资、费人力打造的十部原创思政剧目,如果仅止步于大连、沈阳和人民大会堂的几次演出和同期的相关宣传,这是对十部剧目资源的浪费。对于后入校的一届届学子而言,他们大多在入校前就被剧目宣传所吸引,入校后更要深入了解剧目创排演的整个过程,这是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当然,这些工作需要教师主导并推动完成,思政课教师当仁不让。
(三)加强和改进现有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进行思政铸魂、立德育人的价值观教育。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为依据,目的是实现教学内容进课堂、教教材、进头脑、进心灵。客观来说,学校学生主体为艺术类大学生,理论基础稍显薄弱,针对其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形式缺乏新意、手段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协调等问题。在现有思政课教学中,如果教师按照教育部课件机械化讲授教学内容,则教学内容会显得枯燥抽象,教学形式也缺乏多样化,不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内化。学校原创剧目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既有故事又有情怀,既有歌曲又有舞蹈、台词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有演职人员的动人故事,其每一部每一幕都值得思政课教师去品味、提炼、传播和使用,这是学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核心资源库。思政课教师可根据思政课主干课程教学目标,融入原创剧目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其主旨内容为学生所接受,艺术化形式为学生所欣赏,正确的观念为学生所内化,高尚的行为为学生效仿,总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用剧目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艺术化形式创新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全方位提高思政剧目的育人效果,以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实效性。
二、校园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2004年就成立了思政理论教研室,常态化指导思政课教学。因校园原创剧目均为思政主题,因而在剧目创排过程中,不少思政课教师也参与其中,为原创剧目创排演贡献力量。在将校园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全力以赴,既有显著成效,亦有尚待提高之处。
(一)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多年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进行“艺术+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党委书记王贤俊,2009年2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论文《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实践教学》,2020年2月11日在《人民日报》第9版理论版发表文章《进一步加强艺术实践教学》,这标志着学校实践育人理念完全确立。在此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大连艺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学校剧目思政育人效果逐渐显现。同时,在学校领导推动下,作为承担思政育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结合原创剧目,撰写书册《大型思政剧目的案例与教学应用研究》,内含序篇大思政与大型思政剧篇、上编案例篇、下篇教学实践篇、附录《拥抱春天》实践教学篇四个部分,共23篇文章,20个案例,合计17余万字。书册中的案例有《汤若望的“东方情怀”》《池田大作〈人间革命〉与〈创价教育学体系〉的价值》《北非小城卡萨布兰卡的爱情故事》《〈流亡三部曲〉之〈松花江上〉》《永远的郭永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秧歌运动”》等,均已被任课教师应用至课堂教学中。书册中的文章,包括《大思政,大艺之魂》《抗疫精神与大思政体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梦想·青春〉》《战胜疫情的主心骨》等,有思政课教师对大思政育人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有思政课教师对相关剧目内容的实践展开。
(二)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尚需系统化推进
学校原创剧目是兼具人文情怀和道德关怀的思政大戏,艺术化再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进程中的诸多历史瞬间和事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演一次英雄,一辈子活出英雄的样子”,充满了育人正能量。对十部剧目的深入挖掘和整理,进而使其价值最大化——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客观而言,在学校工作十年以上的思政课教师对学校的认可度高,归属感强,对原创剧目的把握水平较高,在使用剧目案例、融入剧目内容方面做的工作更多更深入,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原创剧目开展课堂教学。然而,囿于学校对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缺乏规范、系统的体制机制,包括工作要求、工作标准、考核评价指标、激励机制等,将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也只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所为。此外,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发展,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已接近队伍半数,他们对学校剧目知之甚少,这更加大了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度。如果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缺乏从分院教学主管院长到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的协同推进,就会使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变为空想。当然,如何在短期内系统化地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原创剧目的整体推介,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层亟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三、校园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大思政”理念下的艺术实践铸魂育人机制学校已探索多年,也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结合校园原创剧目,践行“大思政”理念,落实艺术实践铸魂育人机制,在思政课教学方面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以原创剧目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艺术院校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形成领导重视严抓、教师全员参与的系统化工程[2]。
(一)管理层面:健全体制机制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学校已经单独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党委书记任委员会主任并主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同时,学校党委书记是学校提出“大思政”理念、推进原创剧目创排演的第一人,这为思政课和原创剧目深度融合提供了顶层保证。当然,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除学校领导人的主观意志外,更需制定并执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并由专门组织机构推进落地实施。过去,思政课教师走向创作团队和演出团队,深度参与剧本创作,更多是出于领导要求。现在,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加强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思政+艺术”模式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是实现原创剧目牵引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制度保证。在相关制度的推动下,思政课教师和大剧创作团队逐渐实现常态化沟通,互学互鉴,从而不断提高剧目创作的思想性。此外,要将思政课教师推进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情况作为教师评职、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和情况变化,学校的相关体制机制要不断健全和发展,以规范化制度推动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常态化。
(二)教学层面:实现应融尽融
教研室是落实学校教学计划的基层组织细胞。在教研室内组织集体备课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要将剧目主旨精神全方面融入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创新和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案例、课内实践活动、考核方案、考试大纲、评价标准等都是实现思政课自身“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在学校原创剧目融入思政课方面,重点考查融入的思路和角度。“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重点融入剧中角色和演职人员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将剧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点融入剧目中涉及的2012年前的人物和事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重点融入剧目中涉及的2012年后的人物和事件,以艺术化剧情引导学生学理论、悟思想。此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史实事件角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从剧目内含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以及从事剧目创排演人员体现的担当作为角度实现全方位融入。这样,通过针对性融入,以校本化资源阐明思政课的学理、道理和哲理。在融入过程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的更新情况,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推进学习、研究剧目的常态化运行,实现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深度教研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吃透校园原创剧目的主旨精神,避免在落实中走偏和落空。
(三)方法层面:改革创新思政课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以“七进”教学法助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以“思政+艺术”的“10字”教学法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方法格局。“七进”教学法指将思政课“进专业、进教材、进头脑、进舞台、进研究、进网络、进活动”,联动“三个课堂”。“10字”教学法指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艺术化的教、讲、诵、评、感、演、展、赛、研、传。在原创剧目融入方面,“七进”教学法,要求原创剧目内容进入专业课程、实践,实现“进专业”;要求形成系列化的剧目思政课校本教材,实现“进教材”;要求将剧目精神追求具象化,实现“进头脑”;要求剧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艺术形式呈现,实现“进舞台”;要求围绕剧目全面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的专项科学研究,实现“进研究”;要求围绕剧目构建系统的网络化思政课教育体系、网络化思政宣传与交流平台,实现“进网络”;要求剧目进校院团委及学生会、学生社团、专业社团、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实现“进活动”。此外,思政课教师要运用“10字”教学法,在备课、课上教学、课上课下练习、期末考核等多个环节,在教学设计和教案中体现剧目资源或运用剧目“大思政”案例,在练习中通过发表观后感、模仿表演、深入研究、宣讲介绍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剧目的熟悉度和认可度,在期末考核的多种题型中融入剧目内容,考查学生对剧目以及背后思想和精神的理解。可见,“七进”教学法和“10字”教学法是宏观、微观教学法在学校思政课中的具体体现,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能将两种教学法融会贯通协调使用。
结语
总之,原创剧目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学校“大思政”理念“三全育人”格局之于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以校园原创剧目为牵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以校本化、特色化、艺术化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筑牢思政课教学阵地,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以持续不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编辑:张钟蓦)